探寻龟山汉墓 鉴知大汉文明 ——高一年级龟山汉墓“行知研学”活动侧记

来源:徐州教育在线-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2024年4月25日    责任编辑:灵犀     阅读:2227次

  经历是最美的相遇,“场境”是研学的载体。为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感受家乡悠久历史,传承古代优秀文化, 2024年4月24日,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德育处、安保处、高一年级处、江苏省高中语文“场境学习”课程基地项目组联合组织学生开展了“探寻彭城汉迹,研习传统文化”主题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高一年级500多位学生全部参加,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郭兆峰亲自带队,副校长马毅、尚春侠和40多位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走出校门,来到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点石园石刻艺术馆,在这些承载着两汉文化、皇牍文化与石刻文化的真实“场境”,认真观察,倾听琢磨,询问交流,在具身体验中,人境融合,收获颇丰。

  “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上午九时,师生来到位于风光旖旎的九里山麓的“龟山汉墓景区”。这座谜一般的千年古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夫妻的合葬墓,地宫更像是一本尘封的历史古籍,它有着两条世界开凿精度最高的甬道,出土了精美绝伦的龟纽银印。这里处处凝聚着汉代建筑师的高超智慧,精巧技艺,与 “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同学们见证了这座汉墓的宏伟气势,精雕细琢。“一城楚风汉韵,千年诗话徐州”,我们书写的是汉字,交谈的是汉语,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是汉族,都与汉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一个徐州老乡——汉高祖刘邦,这个曾经的泗水亭长,率丰沛乡党逐鹿中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才有了两汉文化四百年的繁荣发达。同学们为家乡文化感到自豪!

  在圣旨博物馆,学生们穿越历史,看见了从顺治到溥仪皇帝的圣旨真迹,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感受了历代状元郎的奋斗艰辛。学生们跨过鲤鱼门,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发。这些精美的文物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令我们着迷,也激励着我们向未来前进。

  在拓片制作室,学生开展了“拓墨丹青”主题实践活动。古人持刀刻金以志,今人执拓摹岁月波纹,扫、润、锤、蘸、拓之间,一段历史情境便呈现在眼前。变化的是文化符号,不变的是我们对历史的传承和敬畏。学生们在专业人员指导之下,出色的完成了拓印,每一件拓片作品都诠释了学生们的认真专注,一招一式,一墨一蘸,纵横之间的细腻,是我们对历史印记的探寻,对非遗文化的喜爱。

  “点石园”石刻艺术馆,依山而建,瀑布清泉,曲径通幽,潺潺流水环御笔,点石成金东方美。学生漫步园中,沐浴着春日阳光,在静谧中感悟,在清风中思考,看山、看水、赏石,听钟,欣赏具有独特珍贵历史价值的石刻文化,感受中国“三刻文化”的发展。

  凝固的是历史,是文物;流动的是文化,是我们。我校是江苏省高中语文“场境学习”课程基地,这次龟山汉墓行,是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亦是实施场境学习课程群中的场馆课程,语文教研组做了充分的准备,老师们编制了内容丰富的《研学手册》,同学们绘制了精美的海报,课上老师还将带领大家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完成一个闭环的拓展性学习。

  研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生们漫步龟山,聆听着历史的回声,感受着徐州家乡那份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在美景和历史之间,研习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神,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青春少年,风华正茂,用朝气蓬勃之姿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

223 +1
相关新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