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徐州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光荣巷小学分团探访徐州黄楼活动

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2日

  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0月25日下午,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总部与徐州教育在线组织带领小海燕记者团光荣巷小学分团40多名可爱的“小海燕”走进徐州黄楼开展“探访徐州文脉,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探访体验活动。

  此次活动邀请了徐州市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徐州守望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基金会宣讲团团长张忠强为大家介绍黄楼的历史变迁。他向小记者介绍说:黄楼是北宋时期,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所建,位于徐州市区黄河故道南岸,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黄楼不仅是苏轼为纪念徐州军民抗击洪水事件而建的建筑,也是徐州历史文化的象征。

  大家走进黄楼正门,在一块空地的历史版图前,张忠强老师介绍说:黄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1077年,黄河决口,洪水肆虐,水困徐州。苏轼率领徐州军民奋力抗击洪水,最终战胜了洪水,保护了徐州城。为了纪念抗洪胜利,苏轼在徐州城东门建造了黄楼,并借五行“土能克水”之说,用黄土涂抹墙壁,以期镇伏洪水,因此取名“黄楼”。苏轼亲提“黄楼”匾额。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初九,黄楼举行盛大落成典礼。落成典礼举行时,全城万人空巷,前来参加。天下才子聚会黄楼,来宾献诗,盛况空前。黄楼不仅是建筑上的成就,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黄楼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最初的黄楼在北宋时期由苏轼建造,后来因战争、自然灾害、黄河改道等原因多次被毁,几经沉浮。北宋时期曾改为“观风楼”,元朝初年遭火灾,后迁至城东北角重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黄楼被毁,明清民国时期,数次重建,50年代黄楼屋宇坍塌被拆除。最新的重建工作是在1988年,由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设计,黄楼再次屹立在故黄河岸边,成为徐州的重要地标之一。

  黄楼内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辙撰写、苏轼亲笔所书的《黄楼赋》碑和苏轼书写的《奖谕敕记》。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黄楼的历史,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风采。黄楼不仅是古建筑上的杰作,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也代表着徐州人民不屈不挠、团结抗争的精神。

  与黄楼毗邻而立的还有镇河铁牛,它静静地守候在黄楼旁,它的威严与坚韧,与苏轼治水的决心不谋而合,也是徐州人民治水精神的实物见证。再往西走是五省通衢牌楼,古朴庄重,熠熠生辉,彰显着徐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座老牌楼是为庆祝治理黄河成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其匾额上的“五省通衢”四字,是对徐州这一地理位置优势的精炼概括。

  张忠强老师的讲解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小海燕”们一边用心聆听讲解,一边仔细观看历史文物,一边与张忠强老师热情互动交流,张老师启发引导小记者了解黄楼历史变迁、了解苏轼文化,以苏轼的人格魅力、文化魅力感染影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把学生带进了神圣的故事世界中。孩子们听得津津乐道,气氛热烈。深刻感悟到千古英雄苏东坡在面对困难时不具艰难、勤政为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小海燕记者刘芷妤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参观黄楼,是对家乡传统文化认识的一次提升,也是一次文化情感之旅。通过参观黄楼,我愿将个人的文化情感与中华文化历史结合一起,让传统文化在未来更加绵延长久。”

  小海燕记者华俊茜也深有体会地说:“这次探访徐州黄楼活动让我们收获满满。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徐州的历史文化,还增强了文化自信。我们将把这次经历铭记在心,继续努力学习中华文化知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海燕记者团总部主任陈晓最后说:“徐州黄楼,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楼阁,是苏轼勤政爱民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这里不仅了解了黄楼的历史变迁,欣赏到黄楼的壮丽景色,还亲身感受到苏轼诗词中的那份豪情与智慧。探访徐州古建筑,就是要宣传好家乡的历史文化,讲好家乡的文脉故事。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将来为建设家乡做贡献,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总部:陈晓 丁修武

版权所有:徐州教育在线 联系邮箱:879670190@qq.com 接洽联系:0516-85706228 1895215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