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何为大暑?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7月22日 - 24日期间交节。“暑”即炎热,而大暑更是“炎热之极”的代名词。相较于小暑,大暑时节阳光最为猛烈,炎热程度达到顶峰,“湿热交蒸”的气候特征也在此达到极致,高温酷热、频繁的雷暴与台风成为这一时节的显著标志 。
二、大暑传统习俗
1. 晒伏姜
三伏天里,人们将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充分搅拌后装入容器,蒙上纱布置于阳光下晾晒。经过阳光的“催化”,姜与红糖充分融合,制成的伏姜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症状有着独特的疗效,兼具温暖保健之效,是古人对抗暑湿的智慧结晶。
2. 喝伏茶
伏茶是专为三伏天准备的养生茶饮,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余味中草药精心熬煮而成。在古时候,许多农村都设有专门的伏茶摊,免费为过往行人提供伏茶,帮助人们驱散暑气、清凉身心 。
3. 吃仙草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极为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因其卓越的消暑功效,被人们赞誉为“仙草”。民间常取其茎加水煎煮,再加入稀淀粉制成晶莹剔透的“凉粉”,口感爽滑、清甜解暑,是夏日里不可多得的美味。
4. 斗蟋蟀
大暑时节,乡村田野间蟋蟀大量出没。在中国不少地区,人们有着茶余饭后斗蟋蟀取乐的风俗。大人们会带着孩子到田野中捕捉蟋蟀,随后聚集在大树底下,兴致勃勃地开展斗蟋蟀游戏,为炎热的夏日增添了不少趣味。
三、大暑起居养生指南
起居
夏季夜晚,暑热渐消,较为凉爽,入睡时间可适当推迟;清晨天亮较早,起床时间不妨提前些。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同时,注意做好室内降温措施,及时补充水分,体质偏寒者建议饮用温热饮品。
饮食
大暑期间,肠胃消化功能相对薄弱,饮食宜清淡,减少肥腻、辛辣、煎炸食物的摄入。除了多喝水、常喝养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食用莲子、百合、薏苡仁等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也是消暑佳品,此外,务必重视饮食卫生。
运动
运动时间选在清晨或傍晚较为适宜,运动场所推荐公园、湖边等树荫遮蔽的阴凉区域。选择太极拳、慢跑、羽毛球等运动量较小的运动项目,防止因出汗过多导致气津耗损。运动结束后,适量饮用温开水补充水分。
衣着
大暑天气炎热,应选择穿着舒适、透气、吸汗性好的衣物。此时人体皮肤汗孔张开,宽松的衣衫更利于散热,且要勤换洗衣物,避免穿着潮湿或刚暴晒过的衣服,以防暑湿之气侵扰身体。
四、大暑农谚欣赏
•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 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
•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这些农谚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与农事活动的经验总结,蕴含着对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生长关系的深刻理解,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智慧光芒。
通讯员: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