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成立25周年|记者团伴我成长(一)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荣誉团长吴爽

来源:徐州教育在线-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     2025年7月23日     责任编辑:梦梦     阅读:3524次

  编前话:

  在小海燕记者团成立25周年之际,收到了小海燕记者团原总团长、荣誉团长吴爽发来的感念记者团的文章,字里行间反映了在记者团的点点滴滴,成长历程,感谢记者团的培养教育,读来让人回味,让人感慨,也让人动情。

  吴爽就读大马路小学,三年级时被记者团破格录取,9岁时跟随记者团挺进大别山,十几次参加记者团冬、夏令营,飞向大草原,走进大西南,南下川渝,北上内蒙古,奔向延安,情系井冈山,祖国大地25个省、市留下了她的身影。吴爽四年级时担任记者团副团长,六年级担任总团长,先后荣获中国明星小记者、中国好少年、全国三好学生等各类大奖80多个,先后在《人民日报》、《初中生周报》、《外国文学》等各大媒体发表作品70余篇,跟随记者团采访国家领导人、老将军、老英雄、老模范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百余人。

  她为人善良,品德高尚,谦虚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北京大学研究生,现在教育文化系统工作。她没有忘记记者团的培养教育,感谢记者团,感谢记者团的老师,也感谢小记者们一路陪伴。作为小记者团的老师非常欣慰,也感到自豪。文章较长,分几次发出,供读者欣赏,也希望更多的小记者们阅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祝贺小海燕记者团成立25周年。

  邮箱又收到很喜欢的那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信,讨论着访谈事宜。作为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的撰稿和文学编辑,我恍惚想起多年以前在记者团夏令营,凌晨写完当天采访稿再准备次日采访提纲的那些不眠之夜。

  是的,时至今日,“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荣誉团长(前总团长)”依然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等背景一并留在我的简历上。一路上蒙文学不弃,幸甚至哉,而记者团是文学的童年。

  感谢陈晓老师破格录取了小学三年级的我,一路栽培我。犹记第一次“挺进大别山”回来,9岁的我回到学校操场,望着撒欢的同龄人,眼前浮现出缺文具的女孩、辍学的男孩、漏风的土房、六安地委招待我们的大白兔奶糖……人生第一次历历感知到“回忆”。犹记一年暑假,铁人陈老师带队七个夏令营,那么多轻易不接受采访的人都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小记者,陈老师的大智大勇太教人感佩!是陈晓老师独一无二的眼界、格局、胆略、毅力和无私付出成就了我们无与伦比的童年,也成就了小海燕记者团成果累累、光彩夺目的历程。

  虽然小学一年级,我就在《中国少年报》上第一次发表了文章,也得过徐州市征文一等奖,但开始对文学有感觉,应该是在记者团的课堂上。张铎老师给我们念《小小说》杂志里他中意的故事,也带我们读诗,评点名作与我们习作的优缺点。渐渐地,我笔下流水账少了,巧思多了,从依稀记得的标题或可窥见:《电梯门慢点关》《大别山老奶奶》《永远的阿庆嫂》《绍棠爷爷,您与运河同在》《今天来两瓶》《椰汁伴我走天涯》……如今,我仍会在心中矛盾时引用他让我们分析的臧克家《送友人出院》最后两句:“我紧紧握着你的手,用两颗眼泪送你走,一颗里含着欢喜,一颗里含着焦愁。”脑袋里偶然会跳出他教的北岛一字诗《生活》:“网”。“好题能顶半篇文”“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原来我每次辅导同事参加部委演讲比赛时反复强调的还是张铎老师的金句,原来我一直受益不忘。

  文学的力量甚至超出语言文字的疆界。小升初,赶上第一次全市电脑派位,我没派上“好学校”。当时《徐州日报》的新闻里还专门写:徐州市少先队大队长、江苏省首届十佳少年、记者团团长吴爽电脑派位失利。我含泪在各种书本扉页写下张铎老师从前鼓励过李雷、姚宇的话:“小庙未必无高僧,名刹也有赖和尚。”幸运的是,我接受了顶好的初中教育,记者团也持续滋养我,中考我考了全市第二名(最开心是语文满分),于是暑假纵步小海燕“挺进大西南”……总之,感谢陈晓老师、张铎老师文学启蒙,也感谢后来加入的陈旭老师、陈剑秋老师和蔼鼓励。

  配图摄影 陈晓

扫一扫分享本页

1057 +1
相关新闻
换一批